一行人收拾好心情,继续北上。公孙嘉树稳坐于马上,目光时不时地掠过队伍中的马车,那里坐着文瑞郡主李瑜以及几位女眷。随着北上的步伐,初春时节的新鲜蔬菜变得越来越稀少。公孙嘉树注意到李瑜这几日似乎食欲不佳,这让一向心细如发的他颇为担忧。为了改善李瑜的饮食,他决定亲自去寻找食材。
当天下午扎营之时,公孙嘉树便带着几名亲信士兵进入了附近的森林。
不多时,公孙嘉树带着几只肥美的兔子回来了。“今日运气不错,捕获了几只野兔,交给厨子处理好”他笑着对身边的一名亲兵说道。
“是,将军!”亲兵恭敬地接过兔子,准备带回营地交给厨子处理。
公孙嘉树又吩咐道:“顺便去附近的村庄看看,看看能不能买到一些新鲜的蔬菜,一定要选最好的。”
“遵命!”亲兵领命而去。
回到营地后,公孙嘉树亲自监督厨子烹饪野兔肉。他祖籍江州,对于美食有着独到的见解,虽然身为军队的领袖不便亲自下厨,但他却在一旁指导厨子如何烹制。他特意选择了最嫩的部分,吩咐厨子用文火慢炖,确保肉质更加鲜美可口。
当菜肴做好后,公孙嘉树让人将其端到女眷们所在的马车旁。
李瑜看着眼前的美食,心中五味杂陈,呆愣片刻,她默默拿起碗筷开始用膳。她知道这是公孙嘉树为她特别准备的,内心不禁有所触动。
一旁的王若琴低声对着灵鹫说道:“没想到这公孙将军如此心思细腻,连我们都跟着沾光了呢。”
灵鹫闻言,与王若琴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流露出一种心照不宣的吃瓜神情——那是旁观者对于他们之间复杂情感来回拉扯的同情与理解。
公孙嘉树将军率领的队伍与文睿郡主李瑜等人披星戴月,翻山越岭,终于在入夏之前抵达京师。沿途百姓闻讯,夹道相迎,欢呼之声不绝于耳,皆为他们平定哀牢、归顺大晟的壮举所感佩。入城之日,京师街道张灯结彩,鼓乐齐鸣,一片喜庆祥和之气,映衬出大晟朝野上下对这批功臣凯旋的热切期盼。
朝会之日,紫禁城内钟鼓齐鸣,文武百官身着华服,分列两侧,庄严肃穆。女帝李泽身着十二章衮冕,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静待功臣们的到来。随着司礼官一声高唱:“公孙嘉树将军、文睿郡主李瑜及高伯雷将军觐见——”,三人昂首阔步,步入大殿,身后随从捧着象征战功的金戈与归降文书,步伐稳健,气势非凡。
女帝见状,嘴角轻轻勾起一抹欣慰的微笑,挥手示意群臣平身。“诸位臣工,我大晟历经数月征战,重新收复哀劳,得今日之盛,实乃我朝之幸,亦是尔等之功。”
她目光扫过每一位忠诚勤勉的臣子,最后落在公孙嘉树与李瑜身上,那眼神中满载着深深的赞赏与寄予厚望的期待。此刻,她朗声宣读封赏,字句铿锵有力,如同金石之音:“公孙嘉树将军,率军攻城拔寨,所向披靡,以迅雷之势平定哀牢边疆之乱,功勋卓著,特赐封‘安边侯’,赐金印紫绶,食邑五千户,永镇边陲,护佑我大晟安宁。另赐‘定澜宝剑’一把,以彰其勇武之功。”
言毕,众臣纷纷心思复杂,有人忌惮他年纪轻轻就已封侯,有人心中赞叹后生可畏…… 向公孙嘉树投去的目光各异。
“谢陛下隆恩。”公孙嘉树神色庄重,接过宝剑,俯首谢恩,那剑身寒光闪烁,映照出他坚毅的眼神和不屈的意志。
接着,女帝转向文睿郡主李瑜,目光柔和:“文睿郡主身处敌营,心系家国,以一人之力策反敌将,引领哀牢群臣归顺,化干戈为玉帛,避免生灵涂炭,实乃巾帼不让须眉,功勋堪比名将。今册封李瑜为‘文靖公主’,赐封地百里,享公主仪仗,且特准开府置官,以彰显其智勇双全、心怀天下之德。”
此言一出,朝堂上下一些年长的大臣如魏相爷对李瑜的记忆还停留在她年幼时的聪慧机敏。他们看着眼前的李瑜,心中既有惊叹也有感慨,惊叹于她的坚韧不拔,感慨于她虽命运多舛却能东山再起。他们的眼中闪过一丝敬佩,点头称许。
而那些年轻的官员则是第一次亲眼见到李瑜。他们对李瑜的事迹或许只是耳闻,如今亲眼目睹,不由得暗自称奇。有人面露好奇,有人则显露出钦佩之情,尤其是那些出身寒门科举入仕的年轻才俊,他们从李瑜的身上看到了无限的希望与可能。
还有一些大臣,尤其是那些曾经与李瑜家族有过纠葛的人,他们的表情则显得复杂得多。他们中的一些人或是嫉妒,或是嘲讽不屑,亦或是出于政治考量而感到不安。这些人表面上虽保持礼貌,但眼神中偶尔流露出的情绪却暴露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一个曾经被劫掠的女子,哼!
在这样的气氛中,李瑜的表现却异常从容。她敛衽施礼,声音清脆而坚定:“臣李瑜,谨领文靖公主封号及封地、开府之旨。臣定当铭记陛下恩典,不负‘文靖’之名,弘扬大晟仁德。”在接过象征着荣誉与责任的金印时,她的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
八年前,自己背负着父兄之过的沉重枷锁,离开了这座繁华的京城,被流放到遥远的岭南。
八年之后的现在,自己又凭着功绩堂堂正正的站在了这朝堂之上。因父兄之过被流放成为岭南又如何,因为罪眷身份不能参加科考又如何,我还是又回到了这方我向往的天地。
最后,女帝的目光落在了高伯雷身上:“高伯雷,你原为哀劳之将,在战役中的忠诚辅佐与关键时刻的果断抉择,对我大晟平定哀劳之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朕特赐你‘靖边将军’之职,参与军事筹划,协助治理国家,赏赐千金以示厚恩,另赐予京城宅邸一座。望你能以此为契机,忠心为国,再立新功。”
“臣高伯雷领旨谢恩。臣定将全力以赴,不负陛下厚望,与诸公同舟共济,共谋大晟之昌盛。”高伯雷俯身谢恩,心中明白女帝李泽的用意——她赋予他高官厚禄的同时,也巧妙地将其权力重心置于大晟的京城之中,作为一个投降大晟的牌面养在京城。然而,这对于高伯雷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机缘?他深知,从这一刻开始,他的子孙后代都将在这个汇聚了无数才智之士与权柄之源的帝国心脏落地生根。
封赏完毕,李泽于朝堂之上和众臣商讨了一系列旨在安抚哀牢、加速融合的政策:将哀牢分设九郡,立沧澜布政使司,减免其赋税以减轻百姓负担,兴修水利以保障民生,推广大晟文化以凝聚人心。她还特地下诏,要求远在哀牢的公孙承与柳元明等人务必迅速执行,确保哀牢百姓早日感受到大晟王朝的恩泽与庇护。
殿外,碧空如洗,天际一片蔚蓝,宫墙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与女帝的话语交相辉映,昭示着大晟帝国的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