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言情 > 张公案2 > 第84章 第八十二章 「蝶花美人图·结局篇」(二)

第84章 第八十二章 「蝶花美人图·结局篇」(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袁恪睁大双眼:“大帅此言何意?拿小人到此,如此阵仗,莫非觉得小人有嫌疑?”

史都尉将加了粉末的茶汤碗与从袁恪袖中搜出的纸包呈到程柏柳知面前。

程柏用小银镊夹起揉皱的纸细看,纸薄而透明,已黏成一团,沾着些残余的粉末。

“糯米纸?”

史都尉抱拳:“回大帅话,正是。恶贼太鬼了,这东西一沾水就化,动手稍晚便会被他毁了。”

袁恪再挣扎两下:“大帅,府君,小人绝非要行什么恶事。若不信,请让人验这碗茶汤与纸,小人加的是糖粉。”

柳知问:“你为何要偷偷加入此物?”

袁恪道:“禀府尊,小人素有眩晕之症,随身携带糖粉。听说大帅与府尊要提审万婆,小人知她常年做点心,有渴糖之症,往茶汤中放些糖粉能令其更加清醒,多供认罪行。便自作聪明加糖。当真绝无恶意,请随便查验。”

白如依道:“你放的糖粉并非寻常糖粉,乃花生糖粉吧。万婆不能吃花生,吃则会浑身肿胀,气道闭塞,前日抄查万婆的糕点铺,见她做糕点里没有花生,我便猜她或她儿子不能吃花生。询问附近邻人,果然如此。这些天牢中给万婆所做饭食也避开了花生。”

袁恪神情十分震惊:“竟有此事?小人当真不知啊!小人一向在前面当差,州衙大牢的事不怎么知道。万婆认罪后,小的便没再过问了,也无权过问。这回确实自作聪明,所幸并未酿成大错,请大帅和府尊尽管责罚!”

白如依讥讽地一挑唇:“袁捕快和万婆这么熟,会不知道?”

袁恪急切道:“先生勿信口雌黄,我怎可能与她熟?她住得离我未来岳家近,我顶多在她店中买过一两次点心。”

白如依仍不紧不慢道:“你和万婆的交情恐不止于此。若你们不熟,八月底,万婆怎会帮你去朝楚那里询问一根金簪的来历?”

袁恪神情更震惊茫然:“先生说什么?!什么簪子?请休要凭空编故事,含血喷人!”

白如依望着他道:“万婆一直帮你隐瞒,应是你承诺让她儿子在牢里少吃苦吧。现下她知道你想杀她,定不会守信关照她儿子,你猜她招不招实话?”

袁恪再满脸震撼道:“先生想让万婆攀咬我什么?万婆杀郑丹娥,罪证确凿,是都座大老爷亲自堂审定的案,先生也出了大力,颇以为功。而今又要说断错了案,当着大帅和府君的面,往我身上栽?不愧是编故事写文章的,一条舌头能随便扯。”

白如依神色丝毫未变:“雪真的那根簪子,你应该没有毁去。是放在家里,还是放回了墓中?证据一搜即有。”

袁恪冷笑数声:“证据?哈哈,连证据都有了。这不是想搜一定能搜到么!先生好厉害。我一个小小捕快,与你无冤无仇,你为何盯上了我,到底想往我身上栽什么罪名?”

白如依冷静凝视他:“查丹娥姑娘的案子时,我就觉得有些地方不对。万婆杀丹娥,附会蝶花美人图册内容,所知过于详细。你说你和荷家姑娘在花墙下提到美人图册之事,被万婆听见。当时众人都在寻找丹娥,匆匆之间,你二人能说多么详细?为什么万婆将细节做得如此到位?除非,她从知情者那里听到了更多。而且,收藏图册的夏衷实与高季真两人,正是在墙边议论时被墙另一边的捕快听到,才遭抓捕,这细节你清楚,怎还会在花墙边说私密?”

袁恪再惊诧地将双眼睁得更大:“先生说我故意教万婆伪造脱罪?太荒谬了!我身为一个捕快,倘知万婆是凶手,拿住她立个大功升官发财不好么?我帮她,图什么?”

白如依道:“你当然是想让万婆把所有的罪都扛下,将衙门查案的方向引偏。你以为万婆会抓小翠,但她抓了丹娥,你很失望吧。”

袁恪突地狂笑起来:“哈哈哈,我明白了,先生难道要说,我是那个杀了所有女子的凶手?”

白如依问:“你难道不是?”

袁恪笑得浑身抽搐:“哈哈哈哈哈哈,真是好个文人,好能扯的嘴!你说是我,证据呢?我为什么要杀人?总不能因为先生灵光一闪,念头从天而降吧。”

他看向上首。

“大帅与府尊就这般纵容一个无官无职的文士在衙门信口胡说,凭空攀咬?依的是哪条律法?守的是什么规矩?”

柳知和缓道:“你身为州衙捕快,未经允许,擅自前往州衙大牢,接触要犯物品,偷往要犯茶汤中投放异物,按律应拿你审问。此处并非公堂,堂审之前,长官可先问话,只做查案参考。你当下说的所有话都不算正式供词,待堂审时更能随意翻供。问话时,长官的随从幕僚可在场,如白先生这般身无官职者,亦能与你交谈,向你发问。种种皆合法合规。你若有觉得有失当之处,更能向监察司提诉。”

袁恪变出一副委屈面孔:“府尊此言,小人无话可说。”

白如依起身,先向上首一揖:“多谢府君,学生冒昧,请大帅和府君容学生再多说几段。大多是学生凭空想来,若有不当之处,之后请尽管责罚。”

程柏颔首:“先生请说,本宪准了。”

袁恪翻眼望向屋顶:“天啊天,好荒谬!也罢,两位大老爷在此,我小小一个捕快,能耐何哉!能耐何哉!想给我按什么罪名尽管按吧!让我听一听,白先生这位大才子大文士,能编个什么故事!”

白如依仍是不紧不慢道:“府君方才已言明,此处并非公堂。更如你所说,在下乃一介闲人,无官无职,无权审你,更定不了你的罪。我只是个写书的,所写常言皆是故事,你说我要讲故事,我就当真讲一讲。故事须有开篇,我这个开篇,要远一些,从二十多年前讲起。”

.

这厢,桂淳对厅中众人道:“白先生当时讲述较简略,后来我等询问证人核查细节时又得知不少。就混在一处说了。”

众人都曰甚好。

.

白如依缓缓踱了两步,开始叙述——

“话说,二十多年前,朝廷剿灭一伙海寇,几个海寇头目漏网逃窜,朝廷悬赏缉拿,奖赏丰厚,加上有传言说,逃窜的海寇带着许多劫来的重宝。明州不少青壮俊杰及渔民经常结成小支船队,往远海捕捞海货,顺便打探海寇踪迹……”

程柏柳知神色端肃,静听白如依讲述。

“众船如此游荡,没找到海寇,倒有一日,遇见一艘出事的官船。渔民救了几个船上的人上岸,再报告衙门,派官船捞救,大多没能救过来,只有一位少女幸存。根据捞回的文书物品得知,此乃南郡循青县一位襄姓知县的官船。襄知县升调西北某地,未行陆路,却乘了海船,计划在杭州一带转河道北上。”

.

这一段,当时的白如依和多年后转述的桂淳都说得简略含蓄,实乃襄知县在任上油水丰厚,箱笼众多,如果走陆路频繁搬运,行宿官驿,说不定会被谁看在眼中,碰上个刺头,参上一本,或被察院留意到,就不妙了。索性走海路再转河道。襄知县的岳家宰家是淮安世族,襄知县在淮安也有宅子,预备转河路后,到淮安精简行囊,再往任上。

但一堆沉甸甸的箱笼仍成了祸患,后来衙门推断,是船上混进歹人,先迷晕整船人,改航线,劫走许多财宝,船又遇风浪,触了暗礁,酿成悲剧。

.

“幸存的少女醒转后,什么都不记得了。救人的渔民说,发现她时她在襄知县夫人身边,她的首饰都没了,衣裳皆是上好绸缎所制,雪肤娇美。知州让几位妇人照料她,察看她的举止,发现她言谈不俗,举动文雅,又知诗书,字迹秀丽,懂音律,会抚琴,颇有闺秀风范,断定她是襄知县之女。”

明州府衙备棺木收敛襄知县与夫人的尸首,上禀朝廷,并派人知会襄知县的家人。

不久后,明州府衙接到襄知县弟弟的回信,说兄长膝下确实仅有一女,闺名倩樱。襄知县是孟州人士,一直在南地做官,与家人已有十余年没见过面了,只书信来往。襄知县的弟弟和知县夫人的兄长都在赶往明州的路上。

“明州府衙派去照料襄小姐的女子中有一位慈氏,其夫姓袁,原是州衙户房的一名小吏,因病早逝,撇下慈氏与一个未成年的儿子。州衙怜惜这对母子,让慈氏在州衙做事,。慈氏的儿子也很争气,因家中贫穷,读书不多,遂转文习武,进州衙当了一名衙差。慈氏照料襄小姐时,常唤儿子袁仁过来取送东西,与襄小姐打过几次照面。襄小姐与袁仁竟渐生情。慈氏乐见他二人成就好事,并对襄小姐说,儿子是衙差,本不敢高攀官小姐,官小姐也不能下嫁到这样身份的人家,但见两人情投意合,她情愿让儿子入赘,如此可延续襄小姐家香火,襄知县的家业无需交给襄小姐的叔伯,袁某也能升一升籍,两人的孩子是官籍人家子,读书入仕前程顺遂,只一条,若襄小姐生的儿子多,望能选出一个继承老袁家香火。

慈氏计划周详,这桩美事眼看将要圆满达成。襄小姐的叔父婶娘舅舅舅母到了明州。襄小姐仍记不得以前的事,认不出亲人。她的叔婶和舅家起了疑虑,觉得这位姑娘不像真正的倩樱小姐。

如此质疑,州衙这边先揣测,会不会是叔舅两家想吞襄知县的家产?这几位亲戚只在襄小姐刚出生或三四岁的时候见过她,襄小姐如今是十七八岁的少女,面貌肯定改变颇多。

慈氏更愤怒,屡屡与同照顾襄小姐的妇人道,奸狠的叔舅就是想吃绝户,连孤女的嫁妆都不愿留。

知州又考虑,如果叔舅都想吞襄知县的家产,两人不同姓,必有冲突,襄知县的弟弟继承兄长家产天经地义,舅家分不到什么,反而留下襄小姐,凭着舅舅的身份,能多拿一点好处,为什么和襄家人说法一致呢?

知州分别询问襄小姐的叔家舅家。两家都说,孩子长大是会有变化,但变得既不随父也不随母,挺稀罕的。

襄知县方脸虎鼻,夫人宰氏面若银盘,鼻梁微有隆,两人都是双眼皮,头发粗而乌黑。但这位姑娘却是单眼皮,曼长脸,细长鼻梁,鼻头尖,发丝细软,襄小姐的叔父和舅舅都说,自家上下三辈人,没出过这种长相。

襄小姐称,依稀记得自己是双眼皮,落水后病了许久,眼皮不知怎的就变单了。

州衙找来的郎中说,确实有些双眼皮是活眼皮,劳累过度或身体不好会变成单眼皮,年纪小的时候尤其如此,待渐渐年长,眼皮才会固定。

慈氏替襄小姐辩解,襄小姐落水后受惊,病得皮包骨头,当然脸变窄小,发质也不如从前。

如此扯皮多日,襄小姐的叔父和舅舅各自知会家中,襄知县的母亲与宰夫人的母亲又先后来到明州,两位老夫人亲自辨认,确定少女不是襄小姐。

两位老夫人都曾照看过婴儿时的襄小姐,记得她背后有一块胎记,宰家老夫人更带来女儿写的家信,宰夫人在信中提到,女儿手臂上长了一颗痣,与夫人自己一样,原来痣也能母传女。而她看着自己的女儿,更思念母亲,觉得女儿额头与眉毛很像外祖母。

州衙的这位襄小姐身上同样的位置既无胎记也没痣。宰老夫人问知州,大人看那妮子与老身有一丝半毫的相似之处么?

襄老夫人也说,这姑娘的小脚趾是双瓣甲,襄家和宰家没人有这种趾甲。

知州十分谨慎,仍未断定襄小姐是假冒的,派人再到循青县寻找熟悉襄小姐的人。

襄知县家风严谨,襄小姐平日多待在深闺中,偶尔出门身边也环绕婢女仆妇,寻常人难以见面,贴身侍候她的人都在这次船难中离世了,但毕竟有官宦贵家的女眷与她来往。恰好某一位小姐,长襄小姐两岁,嫁给了扬州某贵家公子,出阁前常与襄小姐来往,交情甚好。

知州设法知会这位夫人,她听闻襄家的船难,正思量探望襄小姐,便与夫君一同前来。一看见衙门中的少女,她惊讶道:“你是宰姨母身边的那个吧,跟着那个大丫头燕儿,被她支使的,叫什么来着,我真没留意记过。你怎么敢的,冒充倩樱。”

.

如此,真相大白,被救回州衙的女子,确实不是襄小姐,而是知县夫人的一个丫鬟,甚至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她也仍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

知州很为难,这个无名的丫鬟确实没亲口说过自己是襄小姐,一直称什么都不记得,别人猜她是襄小姐,她顶多没否认,不算故意冒充。

且,侍候她的妇人禀报,此女小腹隆起,应是有孕了。

州衙又让郎中诊脉,确实是喜脉。

照顾这女孩的两位妇人告发,此女与慈氏的儿子袁仁眉来眼去甚久,孩子肯定是袁仁的。

慈氏这时又喊冤,曰小妖精惯会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