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旗舰店的开业盛况,如同在外滩点燃了一场绚烂的烟火,将锦绣坊的声名推向了新的高峰。媒体的赞誉、市场的追捧、络绎不绝的客流,都昭示着品牌升级策略的初步成功。王立军每天看着报表上扬的曲线,眉宇间的褶皱都舒展了不少;李薇的设计灵感更是如同泉涌,忙着为下一季的新品和各种联名合作构思方案。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之下,黄道月的心头却萦绕着一丝难以言说的隐忧。这份隐忧,并非来自外部的竞争,而是源于内部,源于那些支撑起锦绣坊百年基业的无形之根——那些日渐凋零的传统技艺和默默坚守的老匠人。
这天下午,她特意抽出时间,没有提前通知,独自一人来到了位于郊区的工厂。扩建后的厂房明亮整洁,现代化的辅助设备提升了效率,年轻的工人们穿着统一的工装,在流水线上忙碌着。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欣欣向荣。
但在厂房的一个角落,那个专门留给老匠人们进行核心工艺处理的区域,气氛却显得有些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染料和蚕丝特有的气味,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师傅,正低着头,专注地进行着手工刺绣、或是调试着一台结构复杂的改良织机。他们的动作缓慢而精准,带着一种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
张师傅也在其中。他正佝偻着背,戴着老花镜,仔细检查着一匹刚刚下机的“宋锦风华”面料,手指轻轻拂过那些精美的提花纹样。看到黄道月走近,他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随即又化为一种复杂的情绪,似乎欲言又止。
“张师傅,最近身体怎么样?看您气色还不错。”黄道月微笑着走上前,自然地拿起旁边的一缕丝线捻了捻。
“托大小姐的福,还硬朗。”张师傅放下手中的面料,叹了口气,“就是看着这些年轻人……唉……”
“年轻人怎么了?”黄道月敏锐地捕捉到他话里的未尽之意。
“不是说他们不好,”张师傅摆摆手,似乎在斟酌词句,“肯学,也聪明。就是……心不静。”他指了指旁边一个正在飞快操作电脑进行纹样数字化处理的年轻技术员,“你看他,手指头在那个‘键盘’上噼里啪啦一顿敲,一会儿功夫就能弄出个花样子来。是快,是方便。可咱们这老手艺,讲究的是个‘悟’,是手上的‘功夫’,是心里头的感觉。那不是敲几下键盘就能出来的。”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现在厂子大了,订单多,赶工期,很多精细的活儿,都被机器替代了,或者流程简化了。王经理也是为了公司好,讲效率,没错。可有些东西,一旦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咱们这几把老骨头,还能干几年?到时候,谁来接这班?锦绣坊要是没了这些压箱底的手艺,那还叫锦绣坊吗?”
张师傅的话,字字句句都敲在了黄道月的心坎上。她何尝不知道这些问题?这段时间,她忙于品牌推广、渠道拓展、应对各种商业事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对技艺传承本身的关注。王立军的管理风格务实高效,但也确实存在过度强调标准化和效率,而可能牺牲部分传统工艺精髓的风险。
“张师傅,您的担忧,我明白。”黄道月沉默片刻,郑重地说道,“您放心,锦绣坊的根,永远在这些老手艺上。我绝不会让它们失传。”
这不仅仅是对张师傅的承诺,更是对她自己,对黄道婆,对这份跨越时空的责任的承诺。她立刻决定,必须将技艺传承提升到战略层面,建立一个长效的、系统的保护和发展机制。
第二天,黄道月便召集了黄振华、黄老爷子、王立军、李薇以及张师傅等几位核心老匠人,召开了一个特别会议。
“今天请大家来,是想和大家商量一件关乎锦绣坊未来的大事。”黄道月开门见山,“我想建立一个‘锦绣坊技艺传承基地’。”
她详细阐述了自己的构想:这个基地将独立于日常生产之外,专注于古法纺织技艺的研究、复原、系统整理、教学传承和创新实验。它将配备最好的传统工具和现代科研设备,聘请老匠人担任全职导师,面向全社会招收有天赋、有热情的学徒,系统化地培养下一代匠人。
“这……这得花多少钱啊?”黄振华首先想到了成本问题。
王立军也皱起了眉头:“黄总监,这个想法很好,非常有情怀。但从商业角度看,这是一个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极长的项目,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直接的商业回报。我们目前的资金虽然有所缓解,但……”
“钱的问题,我会想办法。”黄道月打断了他,语气坚定,“锦绣坊不能只是一家赚钱的公司,它更应该是中华纺织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根都守不住,赚再多钱又有什么意义?我相信,这份对文化的坚守,最终会转化为品牌最核心、最持久的竞争力。”
出乎意料的是,一直沉默寡言的黄老爷子,这次却第一个表示了支持:“月儿说得对!锦绣坊能有今天,靠的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这手艺要是断了,咱们就是忘本!这个基地,必须建!钱不够,我把我那点老本都拿出来!”
张师傅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站起身,对着黄道月深深鞠了一躬:“大小姐,您……您这是为我们这些老家伙,为这门快要失传的手艺,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啊!我这把老骨头,只要还能动一天,就一定把我会的东西,都教给那些娃娃们!”
有了黄老爷子和张师傅的支持,黄振华和王立军也不再犹豫。陈明远在得知这个计划后,更是表示了高度赞赏和支持,承诺会在后续的融资和资源对接上提供帮助。
技艺传承基地的构想,就这样在全票支持下通过了。
为了表达自己传承技艺的决心,也为了安抚和凝聚老匠人们的心,黄道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她要正式拜师。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黄家老宅的祠堂里,香烟袅袅。黄道月身着素雅的传统服饰,恭恭敬敬地向端坐在太师椅上的张师傅以及另外两位掌握着不同核心技艺(如天然染色、古法纺纱)的老匠人,行了三跪九叩的拜师大礼,敬上了拜师茶。
“师傅在上,请受徒儿黄道月一拜!”她的声音清澈而郑重,“道月不才,愿随各位师傅潜心学习祖宗技艺,守护百年匠心,传承文脉不断。请师傅们不吝赐教!”
张师傅等人连忙起身扶起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他们知道,黄道月这一拜,不仅仅是拜他们为师,更是拜这门手艺,拜这份沉甸甸的传承。这一刻,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在这庄严的仪式中,实现了精神上的连接与认同。在场的黄家人和锦绣坊的核心员工,无不为之动容。
拜师之后,黄道月立刻投入到技艺的系统化整理工作中。她将自己脑海中属于黄巧儿的那些零散的、经验性的技艺要点、口诀、图谱,一点点地梳理出来,再结合现代纺织工程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注释、分析和完善。她甚至尝试将一些复杂的工艺流程,绘制成现代工程图纸和三维模型,力求让古老的智慧能被现代人更清晰地理解和掌握。
同时,面向社会和内部员工的学徒招募工作也正式启动。“不问出身,不限学历,唯求热爱与专注”,招募公告一经发布,就吸引了众多报名者。经过严格的面试和初步的动手能力测试,最终挑选出十余名有潜力、有热情的年轻人,成为传承基地的首批学徒。锦绣坊为他们提供了优厚的学习条件:免食宿、发津贴,并由张师傅等老匠人一对一、手把手地亲自传授。
为了让这些宝贵的技艺能够永久保存,黄道月还组建了一个专门的团队,利用现代摄影、高清摄像、三维扫描等技术,对古法技艺的关键操作步骤、特殊工具、以及历代经典作品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和存档。她计划建立一个庞大的“锦绣数字非遗数据库”,不仅供内部研究学习,未来甚至可以向社会开放部分资源。
光靠内部培养还不够,黄道月还将目光投向了外部合作。她主动联系了松江本地的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几所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提出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锦绣坊可以在学校开设传统纺织技艺的选修课或工作坊,设立奖学金,吸引优秀学生;同时,学校也可以将锦绣坊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为了激发内部员工钻研技艺的热情,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氛围,公司内部还定期举办起了“锦绣杯”纺织技艺竞赛。比赛项目涵盖纺纱、织布、染色、刺绣等多个方面,既有传统技艺的比拼,也有结合现代元素的创新设计。优胜者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奖金,更有机会进入传承基地深造或得到晋升。
一系列举措紧锣密鼓地推行着。锦绣坊上下,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尊重匠心、崇尚技艺的热潮。黄道月站在传承基地初具雏形的工坊里,看着老匠人耐心指导着学徒,看着数字化团队认真记录着每一个细节,看着墙上悬挂的技艺竞赛获奖作品……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技艺的传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默默坚守。但她坚信,只要方向正确,步履坚定,锦绣坊就一定能守护好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锦绣坊,”她在心中默念,“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它更是一个载体,承载着中华千年纺织文脉的载体。守护好它,传承好它,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宿命。”阳光透过工坊的窗棂,洒在那些古老的织机和年轻的脸庞上,仿佛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技艺复兴的种子已经播下,只待时间的浇灌,终将长成参天大树,荫蔽后人。而新的挑战,也许就在不远的前方悄然酝酿。对手会甘心看着锦绣坊在文化传承上建立起如此深厚的壁垒吗?资本的逐利性又会如何影响这份对匠心的坚守?黄道月知道,前路依然充满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