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坊的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名气也水涨船高。石墨烯面料的前沿科技感,直播基地的流量密码,跨界文创带来的多元触角,一切都欣欣向荣。然而,在这片繁花似锦之下,隐忧也如同春日里的藤蔓,悄然滋生。
“这个季度的报表……有点难看啊。”王立军揉着太阳穴,将一份打印出来的表格推到黄道月面前。不是销售额难看,恰恰相反,销售额一路飙升,但问题出在另一端——成本控制不力,部门协调效率低下,甚至连新品研发的周期都比预期拉长了不少。
黄道月拿起报表,细细看着。数字是冰冷的,却也最诚实。她能感受到公司内部那种无形的“拥堵感”。就像一条原本宽敞的河流,突然涌入了数倍的水量,河道却没能及时拓宽,导致水流处处受阻,甚至在某些地方形成了混乱的漩涡。
设计部抱怨生产部打样太慢,跟不上市场节奏;生产部吐槽采购部原料供应不稳定,影响排期;采购部又觉得财务部流程繁琐,付款不及时;而市场部则觉得研发部的新品概念落地太慢,错过了最佳推广时机……各个部门都像高速运转的齿轮,却因为缺乏精准的啮合,摩擦不断,内耗严重。
“人多了,部门多了,流程反而乱了。”黄道月放下报表,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以前我们是小作坊,靠的是人情和默契。现在摊子大了,再靠‘我觉得’、‘我以为’,肯定不行。必须得动大手术了。”
王立军点点头,深有同感:“我也有同感。很多环节,标准不统一,责任不明确。比如质检,张师傅那边靠的是经验,新来的质检员按的是手册,有时候标准还会打架。还有项目管理,一个联名款从设计到上市,牵扯好几个部门,信息同步经常靠吼,效率太低。”
“专业的事,还是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做。”黄道月做出了决定,“立军,你帮我物色一家顶级的管理咨询公司。我们需要一次彻底的、从上到下的管理诊断和优化。”
王立军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这正是他擅长的领域。很快,一家在业内以“动刀精准、效果显著”著称的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博弈咨询”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博弈咨询的团队进驻锦绣坊后,没有立刻给出什么宏伟蓝图,而是像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一样,开始了细致的“望闻问切”。他们深入到各个部门,访谈员工,观察流程,调阅数据,甚至跟着生产线工人一起体验操作。
几周后,一份厚厚的诊断报告摆在了黄道月和王立军面前。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锦绣坊在快速发展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组织架构层级不清、权责不明;业务流程存在大量冗余和断点;缺乏系统化的绩效管理和人才培养体系;信息系统落后,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简单来说,锦绣坊现在就像一个武功高手,内力深厚(文化底蕴和核心技术),招式精妙(产品设计和创新),但经脉却有些紊乱(管理流程),导致内力无法顺畅运行,甚至可能走火入魔。”博弈咨询的项目负责人,一位看起来精干利落的女士总结道。
“那,药方呢?”黄道月直接问道。
“刮骨疗毒,重塑经脉。”负责人递上另一份更厚的方案,“核心是流程再造、组织优化和数字化转型。”
接下来的几个月,锦绣坊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首先是流程优化。咨询团队绘制出密密麻麻的业务流程图,将每一个环节都摊开来审视。哪些是必要的?哪些可以合并?哪些需要标准化?哪些可以自动化?
比如,新品研发流程被重新梳理。从市场需求输入、概念设计、面料研发、打样试制、成本核算、小批量生产到最终上市,每个节点都明确了负责人、时间表和交付标准。引入了专业的项目管理软件,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实时看到项目进展,信息共享变得透明高效。李薇一开始还有点担心流程会束缚创意,但很快发现,清晰的流程反而让她能更专注于设计本身,而不是被各种沟通协调事务缠身。
接着是制度完善。考勤、报销、采购、质检、仓储……各项规章制度被重新修订和完善,变得更加清晰、规范、可执行。王立军铁腕推行,赏罚分明。初期自然有不适应,一些习惯了“自由散漫”的老员工甚至私下抱怨“管得太宽”。但当大家发现,规范的制度带来了更公平的环境和更高的效率时,抱怨声渐渐消失了。
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锦绣坊投入巨资,引入了先进的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和供应链管理(SCM)系统。从订单接收、原料采购、生产排程、库存管理、财务结算到客户服务,所有环节都被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不再是孤岛,而是可以实时流动、共享、分析。黄道月甚至可以通过手机上的APP,随时查看公司的关键运营数据。这对于习惯了看天吃饭、凭经验判断的黄振华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没事就喜欢拿着平板研究那些跳动的曲线。
然而,黄道月深知,制度和系统只是骨架,真正让企业充满活力的,是血肉,是灵魂——也就是企业文化。
“锦绣坊的魂是什么?”在一次全体员工大会上,黄道月站在台上,没有念稿子,目光扫过台下每一张或熟悉或崭新的面孔,“是传承千年的匠心技艺,是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更是我们共同肩负的,将中华之美织就于天下的使命感!”
她没有空喊口号,而是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
她设立了“锦绣匠心奖”,定期评选在技艺传承、品质把控、工艺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无论职位高低,张师傅和一位年轻的质检员就曾一同获奖,奖品除了奖金,还有一份由黄道月亲手设计的、带有获奖者名字缩写刺绣的定制围巾。
她鼓励跨部门交流和学习。设计部的员工可以申请去生产线体验一天,了解工艺的难点;生产部的骨干会被邀请参加设计评审会,从制造角度提出建议。公司内部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茶艺社、书法社、汉服社……甚至还有一个由程序员组成的“古籍数字化兴趣小组”。
她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不仅有专业的技能培训、管理培训,还有文化素养课程、美学鉴赏课程。锦绣坊与高校合作,为员工提供在职学习和学历提升的机会。黄道月自己也经常参加各种行业峰会和学习课程,并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团队。
渐渐地,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在锦绣坊内部生根发芽:这里既有老匠人对手工技艺近乎偏执的坚守,也有年轻设计师天马行空的创意碰撞;既有工程师对数据和效率的极致追求,也有市场人员对用户体验的敏锐洞察;大家或许在方法上争论不休,但在“做好产品、传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上,却高度统一。
团队的凝聚力空前高涨。当石墨烯面料遇到技术瓶颈时,是研发、生产、技术几个部门的员工自发组成攻关小组,连续几周吃住在实验室,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当直播基地需要搭建特殊场景时,是行政、后勤、设计部门通力合作,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任务。
“感觉现在公司像一艘调校精良的 F1 赛车,”李薇在一次午餐时笑着对黄道月说,“以前是辆零件都不错但没组装好的拖拉机,现在油门踩下去,推背感十足!”
黄道月笑了,她看着窗外,阳光正好。经过这场深刻的管理升级和文化重塑,锦绣坊的内部管理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各个部门协同作战,反应迅速,创新不断。这不仅为公司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那份传承千年的“锦绣”梦想,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的现代动力。
“赛车调好了,是时候看看我们能跑多快,跑多远了。”黄道月端起茶杯,眼中映着窗外的蓝天,也映着锦绣坊更加广阔的未来。而她心中那个关于身份的、偶尔浮现的困惑,似乎也在带领团队乘风破浪的成就感中,暂时被压到了心底最深处。眼下,还有更重要的征途要去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