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言情

繁体版 简体版
九五言情 > 八卦史记故事 > 第71章 秦本纪(三十三)

第71章 秦本纪(三十三)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赵上党民众四十五万人,此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的母亲。

但是赵国的衰败不可避免了,失去了那么多的士兵,不仅仅是军力,还有民生(士兵农忙要种地的,而且几十万个家庭破碎)整体的国力都跌落一个大的台阶。所以赵国人恨当时在赵国的秦国人质异人是很可以理解的。

赵国惨败,吓死韩惠王了,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赶紧拱手献上垣雍。

这一年秦军分兵三路。武安君白起返回秦国。王龁带兵攻打赵国的武安、皮牢,攻下两地。司马梗向北平定太原,秦国完全占有韩国的上党。正月,秦国收兵,重新在上党集结。当年十月,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的邯郸。

关于秦军分兵和白起回朝这件事,主导者是范雎。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是打算乘胜灭掉赵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亲自带兵围攻邯郸。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的军队,就算是周公、召公、吕望(姜子牙)的功劳也不能超过他。如果赵国灭亡在白起手里,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甘心位置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意处在下位,那也办不到。秦国曾经攻打韩国、围邢丘,围困上党,但是上党百姓都愿意投奔赵国,天下人很久以来都不乐做秦国子民。假如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往北接壤燕国,往东接壤齐国,往南接壤韩魏,但秦国能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大家都跑掉。一面之词,其实未必,韩国魏国内部也矛盾重重,百姓过得也不好)。还不如让韩、赵两国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国的功劳。”

范雎于是借口秦兵疲惫,急待休养,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襄王应允。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六座城以求和,正月休兵。白起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然后十月王陵再次带兵攻打赵国邯郸,这里的十月不知道是休兵后的十月,还是长平之战后的十月。如果是长平之战后,范雎想办法把白起找回来让王陵替代白起统领战局。如果是休战后再开战,那就是找到了新的开战理由。

促使秦昭襄王接受和谈应该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魏国出兵了。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写信给其妻子的弟弟魏国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请求发兵救赵,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发兵,魏王派晋鄙率十万大军救赵。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胁(谁敢帮赵国就是跟我为敌),魏王只好让军队在邺城待命。信陵君为了救赵国,只好用侯嬴的计谋,杀了魏王的宠姬如姬的杀父仇人,如姬为报恩帮信陵君偷取虎符,信陵君率领大力士出其不意杀了晋鄙,率兵救赵,在邯郸大败秦军,才避免赵国过早灭亡。

这个是很精彩的故事,具体的大家可以检索“窃符救赵。”而平原君和信陵君这两位跟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同为战国四公子。这四位最出名的就是养士,之前咱们讲过孟尝君,他到秦国做丞相后来逃跑,然后联合魏国韩国等国家联合攻打秦国。

咱们简单讲讲战国四公子吧。

首先,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孝成王的叔叔,在赵国他三罢三起,从政48年。他相对有名的事件1,有次有个跛脚的人被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小妾嘲笑跛脚的人,第二天那个跛子跪求平原君杀掉小妾,平原君不答应,结果手下门客走了大半,后来调查才知道门客们觉得平原君好色轻士,所以纷纷离开。平原君就把小妾杀了,然后认错又把门客们请回来。

2,提拔赵奢。赵奢曾经在类似户部的部门工作,征收田税,平原君家不交(丞相带头抗税,赵国财政和风气能好吗?),赵奢按规定杀了平原君九个门人,平原君倒觉得赵奢有胆有才,向赵王推荐了赵奢,我们前面给讲过赵奢曾经成功救援阏与,被封为马服君。

3庇护魏奇。之前讲范雎的时候讲过魏国的宰相国是魏奇,魏奇误以为范雎叛国要把他打死以儆效尤,范雎后来装死,又被扔到厕所被人往身上洒尿,还是贿赂了看护逃得一命。等到范雎做了秦国相国,有怨报怨有仇报仇,魏王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叫须贾带口信给魏王,立即把他的仇人魏齐的脑袋送来,否则将要屠大梁。魏齐听说之后害怕了,逃到赵国,藏匿在平原君赵胜的家中。

秦昭襄王四十二年,范雎听说魏齐在赵胜的家里,就给赵胜写信,说:“我听说您的高义,愿作布衣之交,希望您到我这里来,愿意与您为十日之饮”。赵胜畏惧秦国,只好启程见秦昭襄王。喝酒的空挡,秦昭襄王对赵胜说:“昔日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范先生也是我的叔父。范先生的仇人在您家,愿您使人取其头来。不然我不放您出关。”

赵胜说:“魏齐曾是我的朋友,即使在我家,也不应当交出来。何况又不在我家。”

秦昭襄王又给赵孝成王写信说:“范君的仇人魏齐在赵胜家,请赵王赶快使人把他的头送来。不然的话,我将发兵攻赵,且不放赵胜出关。”

赵孝成王发兵围赵胜家。魏齐夜间逃出,见赵国丞相虞卿。虞卿解相印跟魏齐逃至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周旋去楚国谋出路。信陵君也不是不怵头,犹犹豫豫,后来侯嬴劝他,他才到郊野迎接。

魏齐最开始听说信陵君态度为难,就自杀;等信陵君赶到的时候,魏齐已经死了。赵孝成王终于将魏齐的头送到秦国,秦昭襄王才放赵胜回赵国。

4,就是出使楚国,督促楚国担任合纵联盟首领。平原君出使楚国想找二十个门客,找到十九个以后第二十个找不出来,其中有个叫毛遂的推荐自己,然后等到了楚国以后,楚王也怕秦国,毛遂挟持楚王签约。关于毛遂有两个相关的成语“毛遂自荐”和“锥处囊中”。

其次,是魏国信陵君。信陵君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叫魏无忌。父亲魏昭王去世后,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这就是魏安釐王。第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经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这句话我感觉有一点夸张,国家之间保持平衡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有一次,魏无忌正跟魏安釐王下棋,而北边边境传来警报,说:“赵国发兵进犯,将进入边境。”安釐王立即放下棋子,就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魏无忌劝安釐王说:“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进犯边境。”又接着跟安釐王下棋,跟没什么事一样。可是安釐王心理很惊恐,根本静不下心来。又过了一会儿,果然传来消息说:“是赵王打猎,不是进犯边境。”安釐王听后很惊讶,问道:“公子是怎样知道的?”魏无忌答道:“我的食客中有个人能深入底里探到赵王的秘密,赵王有什么行动,他就会立即报告我,我因此知道这件事。”

从此以后,安釐王因害怕魏无忌贤能,不敢任用其处理国事。

说起来就是二把手(甚至算不上几把手)连邻国首领身边都安插得了人,那在国内是不是我的一举一动也都在他眼里?谁当老大心里都会嘀咕。但是信陵君对着自己亲哥还是大意了,你就装作不知道能怎么样?

信陵君礼贤下士的故事,主要关系到两个人。

一个是个七十多岁的穷老头叫侯嬴,是个守城门的小吏。他多次恭敬拜访,并不顾侯嬴表现的傲慢,请他居上座。还多次拜访侯嬴推荐的屠夫朱亥,就算朱亥表现的态度冷淡,也不失礼。

长平之战后,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姐夫赵国丞相平原君(也是魏安釐王的姐夫或者妹夫)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被说动派晋鄙领十万兵去救援赵国。但是遭到了秦昭襄王的恐吓止步不前。信陵君毕竟不是君主,军国大事不能由他决定,他只好带着自己手下门客,凑了一百多辆战车(这是什么实力,怪不得你哥忌惮你)打算跟赵国共存亡。

经过东门时,跟侯嬴诀别,侯嬴说:“公子努力干吧,老臣不能随行了。”信陵君走出几里路,心里不痛快:“我对待侯生算是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晓,如今我就要死难,可侯生竟没有片言只语送我,难道我对待他有什么不周到之处吗?”于是又乘车返回,想问侯嬴原因。

侯嬴一见信陵君就笑了:“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会回来。”又接着说:“公子好养士,闻名天下。如今有了危难,想不出别的办法却要赶到战场上同秦军拼死命,这不就是把肥肉扔给饿虎,有什么用呢?如果这样的话,还用我们这些宾客干什么呢?公子对我情义深厚,公子赴死我却不送行,我知道公子恼恨我,一定会返回来的。”信陵君恭敬请教。

侯嬴于是就献计让信陵君帮助魏王的宠姬如姬,杀了她的杀父仇人。如姬果然偷了魏王的兵符交给信陵君。然后献策说如果晋鄙不听话,就让朋友朱亥杀了他。信陵君北上,侯嬴自杀。朱亥杀了晋鄙带兵救了邯郸之围。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回不去魏国了,让手下带军队返回魏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

赵孝成王感激信陵君,就跟平原君商议,想把五座城邑封赏给信陵君。信陵君心动,但手下劝他,说你对魏国有罪,对赵国有功,不适合张扬。而且施恩不望报才是正理,回不去魏国了,别再在赵国搞得人家看不过去。赵孝成王最终把鄗封赏给信陵君作为汤沐邑,魏国的安釐王也把信陵邑还给信陵君,但也没打算让他回国。

信陵君在赵国也继续求贤若渴,不以身份地位决定尊重程度,搞得平原君的门客有些都投靠信陵君。就这样信陵君在赵国居住了十几年不回去。恢复了元气的秦国乘着信陵君在赵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魏国。安釐王为此焦虑,就派使者去请信陵君回国。

信陵君担心回国后的安危,不肯回去,门客们也大部分是从魏国跟过来的,反而是赵国结交的人劝信陵君:“公子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如今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

信陵君回国,魏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信陵君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大败秦军,使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紧闭关门,不敢再出关。这次合纵攻秦的胜利,使魏无忌的声威震动了天下。

秦王忌惮信陵君,因此派人持万金到魏国离间安釐王和魏无忌的关系,同时派人到魏国境内假装祝贺魏无忌登上王位。因此,魏安釐王更加怀疑魏无忌,派其他人代替他执掌魏国兵权,五国攻秦计划失败。魏无忌从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国之后,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之后(公元前243年),魏无忌去世。从此魏国失去最后支撑的顶梁柱。十八年后,魏国被灭。

最后一位是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三十年,秦国持续攻打楚国,攻下楚国都城鄢郢,向东直打到竟陵,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屈原在这一年跳江自尽。后来司马错和张若两位老将去世,对楚国的攻势缓下来。黄歇也因为能言善辩被派往秦国外交。

当时赶上华阳之战,秦军大胜,韩国和魏国均向秦国臣服并听命于秦国。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正准备出发。黄歇恰巧到秦国,上书劝秦昭襄王说,秦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打楚国,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很容易使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这还不如让秦国和楚国结盟,然后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它国家。

秦昭王被黄歇成功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国。黄歇回到楚国,楚顷襄王派黄歇和太子熊完作为人质去到秦国,秦昭王将他们扣留了十年。

后来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范雎。黄歇指出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